進入內容區塊

新北市土城區公所

古道巡禮

  • FB
  • 張貼至「Plurk」【另開新視窗】Plurk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字級設定:
  • 小字
  • 一般
  • 大字
石壁寮溪土匪古道
  • 發佈日期:2020-12-17
  • 發佈單位:土城區公所
  • 類  別:古道巡禮
  • 詳細內容:
  •   石壁寮溝古道的開發,年代約可回溯到清末道光年間(西元1821至1850年),這條古道自大墓公廟前開始分岔,經原本是大池塘的承天路盧家古厝,再沿承天路入山。這一帶都是稻田與農戶,在桐花步道入口的石公開始,最早是山徑型態,後漸次發展成保甲道的型態,自此開始分兩條路線,主道是循廣欽紀念步道而上,經承天禪寺後方山路而到達山林志工站附近山墺的菜園處,再沿著石壁寮溝的源流溝邊東行到達稜線區的「山尖仔」,翻過稜線東行下達三峽與新店交界的「七十二層」。
    古道再向東沿伸分兩路,一條走建安線通達鹿母潭,另一線走三峽的安新路進入山區,兩條路的終點都是獅仔頭山。而全線古道的最大聚落就在獅仔頭山上的山寨裡。 
    另一條山徑步道則以承天路舊路為基礎,循石壁寮溝北側上行,經舊的晉安宮土地廟,抵達承天路121號雜貨店對面聖天宮前,再轉上小徑抵達南天母後山「石坑仔」一帶,並與石門路的甘露寺一帶連接。日治的年代(西元1895至1945年),本路段後來也變成保甲路,光復前還因山上開採煤礦,於聖天宮一帶設有輕便車道,以載運「皇帝殿」區採得的煤礦。(皇帝殿是天上山舊地名,名稱由來係因獨立山峰巍峨無比,有如皇帝寶殿之高不可攀)
    據耆老指出,運煤的起點在龍承路上的曹厝(地址為承天路114號),在舊名「橫路」的地方,因山勢陡峭採行五段「之」字形運轉,下達聖天宮附近,自此再走南天母路,經南天母路97巷與91巷間走入山林,再於65巷底民宅後方公墓接到忠義路的獅頭山北側,「之」字形迴轉下達忠義路100號附近走入平野,再經忠義路到大墓公,每天發一班車把煤礦運下山。
     
    • 石壁寮溝土匪古道路線圖
    石壁寮溝土匪古道路線圖,詳細路線請參考最上方文字說明。

      當時的伐樟焗腦盛況空前,石壁寮山中但見樟腦寮,「栳寮」就是最重要產樟製品生產與集中聚落,據耆老說,民國60年初期,樟樹主幹製材出售外,其餘殘剩枝葉賣給人焗腦每斤賣價是2.5元,一棵大樹動輒數千斤,進帳也很可觀,不過在當年的交通不便情況下,伐木與運送也非易事。因此在「栳寮」一帶山林曾經有木馬道的設置,主要目的是運送樟樹與相思樹。
    「栳寮」最盛時期有近20戶人家,當地不但設有甘仔店、米店,還設有武館等,村落生活機能相當完整,附近「樟空湖」住戶略多10餘戶,百年後的今日,「腦寮」遺址不再,成為一片山林與菜園,「樟空湖」則仍然保有聚落型態。
    石壁寮溝兩側水源,共約有五源頭,有些是從煤礦坑口流出,因此煤礦是很多人都曾留下的記憶,它的坑口散布在南天母路晉安宮土地公廟往皇帝殿山(現稱天上山)區,目前最方便探望的是龍承路上鼐朝宮旁10公尺山壁上的坑口。 
    民國70年後則有中油公司的採探石油氣,在石油氣探勘前,因採石方便,曾經在南天母橋右側入口處設有石灰礦場,該場設有3爐煅煉石灰。

      日治時代(西元1895至1945年)以前,石壁寮山區就有鬼火坑的地名,盛傳溪溝兩邊的土地公火、鬼火會追人,並隨人飛舞,先民墾殖時民智未開,對石油氣不了解,而當時的油氣竄燒在溪谷區內。一直到近20年前,聖天宮下方200公尺處的舊哈哈谷遊樂區施設了一處景點「水火同源」,讓遊客觀賞水中竄火的自然景觀,目前因遊樂區停業,加上土地易手與崩塌,現場不再出火。

      中國石油公司近年曾在南天母139巷口開鑿2號油探井另3號油氣井則位於聖天宮對岸與承天寺停車場下方廣場處,在取得相關資料後已經封井,而另1號井則在青雲路底的山徑旁廣場。
    與石油氣有關的老地名尚有「鬼火坑」與「燄頭頂」等,鬼火坑位在現在承天舊路的溪邊,意思當然是鬼火點點,目前因時空與地貌改變,石油氣外洩情況不再,不再有此現象,只有偶見螢火蟲的飛翔。「燄頭頂」指的是南天母與石門路甘露寺交界處山區,夏天常見山林火光點點故獲名,此地因西側是墳墓密集區,故油氣的綠火加上場地陰森,穿鑿附會的竹篙鬼會追人的說法就發生在此區域。

      土城山區曾經是製糖甘蔗的產區,當時最早主要的收購業者為日本三井株式會社,光復後轉由台糖負責收購,日治時期,當時的蔗農戶也稱作委員,農戶可以向糖公司預借肥料種蔗,當收成後再償還肥料錢,採收由農戶自行雇工,或外包協助。
     
    • 朝山步道的故事
      「土城區最具多功能的步道,就是從承天路南天母橋端開始的步道,目前又稱桐花步道,另外也有朝山步道之名,而它的功能則涵蓋觀光、宗教、健身與教化等方面,它是怎麼演變而來的呢,在此就訪談所知記錄如下。
    這條步道在清代只是一條小山徑,最早很可能僅係獵徑,原住民族進出頻繁後走出路面來,而會利用這條小徑出入的是文山區的暗坑住民,其主要目的地當然是要經由此道去繁華的板橋、新莊或萬華、台北城。之後,由於入墾土城的人多了,自然引進墾荒人潮,首先當然是開發自然產物如樟樹等,為了減少成本與生產效率就在山區設立栳寮,就地加工生產樟腦等產品外銷,「伐樟焗腦」有所盡,則改採砍伐原生樹木來製作木炭,因此石壁寮古道一帶曾有許多木炭土窯存在,在此同時,日本政府的統治台灣,積極探勘與開挖煤炭,古道築漸拓寬成保甲路,馬匹可以在道上奔馳。
    為了方便運送土炭與山中木材、林產,木馬道也充斥在古道沿途,古道更加繁忙,為了大量運輸從栳寮下方的橫路設有輕便車道,自此將黑金運送到山下大墓公市區。古道在民國四十二、三年間,因承天禪寺開山住持廣欽老和尚的進駐,帶來了各地信眾,寺方人員的勞力與心思貢獻,讓古道更寬也更好走,民國五十年間,信眾帶來了建設與更多的宗教相關活動,許多來自港澳的信徒就地利用石塊雇工鋪設與鑿刻神佛名稱,以供膜拜。不過這一段只限於入口到承天寺山門一帶,再後方到栳寮或樟空湖的部份,則多由寺方與地方捐輸修建而成。
     
    • 石壁寮溝老地名介紹
    倉空 承天路與龍承路新設財神廟上方步道中段。
    栳寮 位於石壁寮古道上接龍承路崁下菜園,承天路114號曹厝下方。
    鬼火坑 承天舊路德安氣功學會後方石壁寮溝案邊。
    打鐵坑 承天路88號入內山谷。
    大茅埔 忠義路135號後方的山徑,因茅草叢生而獲名。
    大崙山 忠義路底的山頭,與獅頭山對立,目前山頭大都是公墓。
    獅仔頭山 係指石壁寮古道入口公廁後方之山頭,在忠義路底望之如獅頭。
    土蔞湖 望月亭入口右側曾經是民眾私下籦米的地方。
    榕仔頭 阿沙利土雞城旁九龍榕山頭。
    柑仔園 位在石壁寮古道與承天寺山門前叉路口後山,原本栽種滿山柑橘的地方。
    水火同源 原本是哈哈谷內的一處景點,因地層有天然瓦斯氣外洩,當地又有山泉流出,瓦斯點火後形成水中有火景象。
    中華民國亭 民國50多年間,地方鍾姓仕紳在外營商有成,感念鄉親走古道常遇雨無處躲雨,故出資萬餘元興建,原本立下「中華民國○○年`興建」字樣,後年代脫落,有些人就此稱做中華民國亭。
    石公 石壁寮古道上的石公至少有3處,這裡所說的是桐花步道入口的這塊大石塊,它不是現有供佛參拜的這個,而是前方路旁這顆,因它位在古道入口處相當礙眼與擋道,所以打從日治時代(西元1895至1945年)官方就有剖開移除的建議,但地方一直反對,甚至認為破壞移除會破壞當地風水,因此民間經常編故事反對,也因此保留下來。在前鄉長林孫仁時代,也曾要把移除石公,以利承天路截彎取直,不過,當地居民也都據理反對,強調移除破壞風水、地方將敗,因此施工時怪手故障,鑿石工人傷病不斷,最後官方仍然保留這塊頑石至今。
    保甲路修建紀念碑 位於柑仔園東方古道上的石塊,刻有近代保甲路修建經過與捐獻金錢
    燄頭頂 指南天母山區西側山頭充滿油氣,有時點火就燃燒。
    打鐵坑 即承天路88號入內的山谷,當地早在日治時代(西元1895至1945年)因有人在此打煉器械而獲名,此地曾是史前遺址所在,曾出土許多石器用品。
     
    • 獅仔頭山
      位在三峽區極東鹿母潭與新店磺窟交界處,海拔約高875公尺,三峽望去酷似日本富士山,新店地區眺望有如獅頭,土城樟空一帶看去宛如一座尖山。抗日領袖坪林尾陳秋菊,曾利用獅仔頭山的天險做抗日根據地,經常糾集北部地區的義軍(抗日份子)偷襲日軍,試圖奪回台北城,可惜均告失敗,卻也讓日本軍警疲於奔命。
    當年流傳一首民謠,描寫獅仔頭山抗日份子的游擊戰情況,文為「土匪是土匪,住在紅仙(銹)水,打贏攻府城,打輸抽(退)落(入)鼎底窩」(以閩南語唱調)。
    為什麼稱抗日義軍被叫做土匪呢?據耆老們說,當年的義軍在對抗日本軍警時,沒有資源與後勤補給,只好像土匪般擄掠板橋、新莊地區的富人或其家屬,以類似今日之綁架方式將人在市區綁走,再擄到土城皇帝殿山區,並以藤製刑具施以酷刑,再由富人指派隘勇代表上山繳付贖金,並帶回肉票,其行徑與土匪相差無幾,不過,需要強調的是,這批土匪對一般民眾並不會有騷擾與不利。 
    獅仔頭山山寨的義軍為籌湊抗日糧餉,就是從目前土城承天路的朝山步道進出,靠土城山區做天險掩護,同時也在今日的天上山一帶監控台北府城動靜,當時日本軍警曾經數度圍勦土匪,義軍隨即退入鹿母潭的獅仔頭山區駐守,軍警退兵又再出沒,石壁寮古道因此也有人認為是土匪古道。 
    獅仔頭山區的義軍約在西元1898年間,經由日本政府給予優厚條件下歸順,因此目前一等三角點的獅頭山上仍有義軍的許多遺址,如深山古井、土匪洞、防番石碑、白崖佛祖洞與作戰壕溝等軍事設施遺蹟。(部份內容參閱民國82年出版三峽鎮志20頁)

相關附件
相關圖片
瀏覽人次:1085 人 更新日期:2020-12-25